产品笔记2 | 关于社交

05 Dec 2018

社交从关系链亲疏程度可分为熟人和陌生人社交两大类

通常熟人社交里又会演变出多种:

一是比较泛化的熟人概念的社交,即或多或少线下有过交集或社会关系的人,比如 Facebook、Messenger、微信、QQ;

同时也有更严格熟人定义的社交,比如指定亲密好友、情侣的社交;

也有垂直领域的社交,职场社交。

熟人社交在国内被认为很难突围,因为关系链基本已经固化在微信,尤其中老年群体,接受和学习新事物难度大,所以很难转移。

但年轻人就不一定,他们喜新厌旧不墨守陈规,更喜欢尝试新潮的互动方式,也极力希望逃出来自亲密关系的束缚,以及社会关系带来的压力;更是未来互联网内容消费和创作的主力人群,所以仍有突破的可能。也是新社交产品重点关注的群体。


另一大类,陌生人社交。

既然是陌生人,那么联系的动机就不仅限于线下相对稳固的社会关系,可以用更多概念去包装。而这些元素万变不离其宗,兴趣或欲望。兴趣同好,书影音摄影美食爱好者可以走到一起交流;而寂寞的同性异性也需要交流……所以就有了陌陌、Tinder,二者兼有则是豆瓣。终极目标都是借由一个契机和由头让用户间快速破冰,进入互动环节。

有时熟人和陌生人社交元素可以结合,比如微信,熟人关系更多顾虑,人数和互动频次相对固定。不一定随时都能有得体的理由找一个熟人聊天,该熟人也不一定当下就有空即时回复,所以有时熟人社交里会加上陌生人社交元素,比如来扔/捞一个漂流瓶、摇一摇匹配一下此刻也想聊天的人、地图上扫描附近也在线的陌生人等。


社交分两大场景同步场景和异步场景

同步场景就是发起的互动能即时得到反馈,IM 、电话都算,还原现场感,模拟现实中面对面的社交体验;异步场景则是用户自我表达之后需要等一段不定的时间后才可能会收到反馈,如 Instagram 发图、Snapchat 发 Story、或发 Tweet,对主动发起方的表达内容质量有更高要求,对内容分发机制也要求更高,通常这个分发会综合话题、关系链、时效。

通常社交产品会把同步和异步的社交结合,作为互补存在。比如,Twitter 有 Tweets 动态同时有私信,微信可作为一个通讯录一般的存在,可以随时找到自己的各种人脉关系群组开始交流,同时也能看朋友早前发的朋友圈动态。


社交的时效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社交网络中,长时间发现、建立不了关系,接收不到其他用户的反馈,那么很快他应该就会成为流失用户。

让一个新用户或者新产生的内容能第一时间被社区中的其他人发现,并能快速产生进一步的互动交流,建立一种高效正向的互动反馈机制,社交才会有动力源源不断地进展下去。所以时效在此成为一个关键词。

同时不仅是对于创作者或互动发起方产生的内容或诉求需快速被回应,从接收方的角度看,产品内外一些最新的热点内容也需要及时地推送至用户(接收方)眼前。再好看的新闻再有趣的热点,如果时隔一个星期才展示到用户眼前,那只会变成老掉牙、老梗的代名词。


社交需要时间慢慢经营

如果想做一个快速上线并能快速验证成效的产品,选社交方向通常不太合适。因为社交产品的人和内容都需要花时间长期经营。找什么样的人生产什么样的内容,进行怎样的交流,都需要产品设计方精心构思编排。

如果急功近利只求短期数量上的可观,那么很有可能你找来一大批不适合的人被硬塞一批不适合他们的内容,并产生了一批负向反馈,对社交互动反而产生消极影响,还会扰乱整个社区调性和氛围。

Published on 05 Dec 2018 · Find me on Twitter !

更新 关于动效 02 - 拆解输出

更旧 产品笔记1 | 关于社区

back to top